【荔枝核的簡介】
荔枝核,中藥名。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.的干燥成熟種子。夏季采摘成熟果實,除去果皮和肉質假種皮,洗凈,曬干。
中文學名 荔枝核
別 稱 荔仁、枝核、大荔核
界 植物界
科 無患子科
分布區(qū)域 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
采收時間 夏季采摘
性 毒
貯 藏 置干燥處,防蛀
荔枝核的異名
荔仁(《廣西中藥志》),枝核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大荔核(《藥材學》)。
荔枝核的來源
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種子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荔枝"條。
荔枝核的采集
果實成熟時采收,除凈皮肉,取種子,洗凈曬干。
荔枝核的藥材
干燥種子呈長橢圓形,略扁,長2~2.5厘米;直徑1~1.7厘米。表面棕紅色或紫棕色,有光澤,一端有黃白色的種臍。質堅硬;剖開后有2片肥厚的子葉,灰黃色,質亦堅實。氣微,味淡而澀。以干燥,粒大,飽滿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。此外臺灣、福建、四川亦產(chǎn)。
【荔枝核的功效與作用】
荔枝核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
種子含皂甙1.12%,鞣質3.43%。又含α-(亞甲環(huán)丙基)甘氨酸。如將此物給饑餓22小時的小鼠皮下注射(60~400毫克/公斤),可使血糖下降,肝糖元含量亦顯著降低。
荔枝核的性味
甘澀,溫。
①《綱目》:"甘,溫,澀,無毒。"
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澀,溫,微咸。"
③《廣西中藥志》:"味甘微苦澀,性平,無毒。"
荔枝核的歸經(jīng)
入肝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綱目》:"入厥陰。"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肝、腎。"
③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太陰、厥陰經(jīng)。"
荔枝核的功用主治
溫中,理氣,止痛。治胃脘痛,疝氣痛,婦女血氣刺痛。
①《綱目》:"行散滯氣。治頹疝氣痛,婦人血氣刺痛。"
②《本草備要》:"辟寒邪,治胃脘痛。"
荔枝核的用法與用量
內服:煎湯,1.5~3錢;或入丸、散。
荔枝核的宜忌
《本草從新》:"無寒濕滯氣者勿服。"
【荔枝核的圖片】


【荔枝核的選方】
①治心腹胃脘久痛,屢觸屢發(fā)者:荔枝核一錢,木香八分。為末。每服一錢,清湯調服。(《景岳全書》荔香散)
②治心痛及小腸氣:荔枝核一枚。煅存性,酒調服。(《本草衍義》)
③治腎大如斗:舶上茴香、青皮(全者)、荔枝核等分。銼散,炒,出火毒,為末。酒下二錢,日三服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荔核散)
④治疝氣頹腫:荔枝核四十九個,陳皮(連白)九錢,硫黃四錢。為末,鹽水打面糊丸綠豆大。遇痛時,空心酒服九丸,良久再服,亦治諸氣痛。(《坦仙皆效方》玉環(huán)來復丹)
⑤治血氣刺痛:荔枝核(燒存性)半兩,香附子一兩。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鹽酒送下。(《婦人良方》蠲痛散)
⑥治肋間神經(jīng)痛:荔枝核燒炭存性搗碎,取6克,加廣木香6克,水煎服。
⑦治疝氣疼痛:㈠荔枝核15克,焙干研末,空腹時用開水送服。㈡炒荔枝核、大茴香各60克,研末,每日早晨用黃酒送服10克,亦治疝氣疼痛。
⑧治癬:荔枝核研末,調醋搽患處。
網(wǎng)頁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!
中醫(yī)中藥網(wǎng)傳承中藥文化,提供中藥大全、中藥百科、中藥方劑、中藥飲片、中藥材價格、中藥材種植、中醫(yī)養(yǎng)生、中醫(yī)藥膳、中醫(yī)按摩、中醫(yī)方劑、中醫(yī)推拿、中醫(yī)針灸、中醫(yī)減肥等信息。
免責聲明:本站中藥百科、飲片、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(wǎng)絡摘錄,不能用作具體藥方,使用前請遵醫(yī)囑!本網(wǎng)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、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,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、真實。業(yè)務及友情鏈接:2871960833
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(wǎng)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(寧)-經(jīng)營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備案
62112202000069號 中醫(yī)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(wǎng)站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