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椒目的簡介】
椒目,草本植物多分枝;干燥的種子呈卵圓形或類球形,直徑約3~5毫米,表面黑色有光澤,有時表皮巳脫落,露出黑色網(wǎng)狀紋理。種皮質(zhì)堅硬,剝離后,可見乳白色的胚乳及子葉,氣香,味辛辣。椒目水提物10g/kg和醚提物0.15-0.3ml/kg劑量時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,水提物抗凝作用強于醚提物。椒目的抗栓、抗凝作用可能與血小板功能血管內(nèi)皮細胞的抗凝成分有關(guān),因椒目水提物對ADP和膠原誘導血小板聚集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,其抑制率分別為50.4%,88.3%。
別名 川椒目、花椒目、蜀椒目、青椒目、秦椒目
【椒目的功效與作用】
椒目的功效
功能主治
治水腫脹滿,痰飲喘逆。
異名 川椒目(《赤水玄珠》)。
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種子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花椒"條。
藥材 干燥的種子呈卵圓形或類球形,直徑約3~5毫米,表面黑色有光澤,有時表皮巳脫落,露出黑色網(wǎng)狀紋理。種皮質(zhì)堅硬,剝離后,可見乳白色的胚乳及子葉。氣香,味辛辣。
除上述品種外,同屬植物香椒子的種子亦同等使用。
炮制 篩去灰屑,揀去雜質(zhì),炒出汗(油)用。
性味 苦辛,寒,有毒。
①陶弘景:"冷。"
②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,有小毒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苦,寒,無毒。"
歸經(jīng) 《要藥分劑》:"入脾、膀胱二經(jīng)。"
功用主治 治水腫脹滿,痰飲喘逆。
①陶弘景:"去水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主水,腹脹滿,利小便。"
③《本草衍義》:"治盜汗。又治水蠱。"
④《本草蒙筌》:"定痰喘。"
⑤《本草備要》:"治脹,定喘,及腎虛耳鳴。"
用法與用量 內(nèi)服:煎湯,5~8分;或入丸、散。
宜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。
【椒目的圖片】


【椒目的選方】
①治久水,腹肚如大鼓者:椒目(水沉者),取熬之,搗如膏,酒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腹?jié)M口舌干燥,此腸間有水氣:防己,椒目、葶藶(熬)、大黃各一兩。上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。先食飲服一丸,日三服,稍增,口中有津液,渴者,加芒硝半兩。(《金匱要略》己椒藶黃丸)
③治水泛于肺,肺得水而浮,故喘不得臥:川椒目(沉水者,略炒)為末,每一錢,姜湯調(diào)下。(《赤水玄珠》椒目散)
④治暴宿食留飲不除,腹中為患:椒目二兩,巴豆一兩(去皮心,熬搗)。以棗膏丸如麻子。服二丸,下,痛止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⑤治腎氣虛,耳中如風水鳴,或如打鐘磬之聲,卒暴聾:椒目、巴豆、菖蒲、松脂。以蠟溶為筒子,納耳中,一日一易。(《藥性論》)
⑥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見者:椒目(炒)一兩,蒼術(shù)(炒)二兩。上藥為末,醋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醋湯送下。(《續(xù)本事方》)
⑦治白帶:椒目末服之。(《金匱鉤玄》)
【椒目的臨床應用】
用于平喘
將椒目研粉過篩,裝膠囊或制成片劑內(nèi)服,每日2~3次,每次量相當于生藥1~1.5錢。觀察108例氣喘患者(絕大部分系慢性喘息性氣管炎),以3天(38例)或10天(65例)為一療程。結(jié)果平均有效率為94.2%,顯效以上占40.8%。對咳、痰、喘的有效率分別為82.8%、72.3%、93.2%,以平喘療效最高,平均顯效以上達64.1%。10天一療程者其療效比3天一療程明顯增高。藥效維持時間據(jù)21例觀察,最短3小時,最長24小時。副作用:少數(shù)有頭昏、惡心、痰血、熱感,但不影響服藥。
【椒目的名家論述】
①《藥性論》:"椒氣下達,故椒目能治腎虛耳鳴。"
②朱震亨:"椒目下達,止行滲道,不行谷道,能下水燥濕。世人服椒者,無不被其奉,以其久久則火自水中起,誰能御之?"
③《本草述》:"椒目治喘,似于水氣之喘更為得宜,他如相火上逆之喘,反為禁藥,蓋其補命門之陽,與椒諒無大異也。"
④《長沙藥解》:"椒目,泄水消滿,《金匱》己椒藶黃丸用之治腸間有水氣腹?jié)M者,以其泄水而消脹也。"
網(wǎng)頁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!
中醫(yī)中藥網(wǎng)傳承中藥文化,提供中藥大全、中藥百科、中藥方劑、中藥飲片、中藥材價格、中藥材種植、中醫(yī)養(yǎng)生、中醫(yī)藥膳、中醫(yī)按摩、中醫(yī)方劑、中醫(yī)推拿、中醫(yī)針灸、中醫(yī)減肥等信息。
免責聲明:本站中藥百科、飲片、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(wǎng)絡摘錄,不能用作具體藥方,使用前請遵醫(yī)囑!本網(wǎng)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、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,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、真實。業(yè)務及友情鏈接:2871960833
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(wǎng)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(寧)-經(jīng)營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備案
62112202000069號 中醫(yī)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(wǎng)站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