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橘葉,中藥名,為蕓香科植物枸橘的葉片,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河北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理氣止嘔,消腫散結的功效,主治噎膈,反胃,嘔吐,梅核氣,疝氣。

枸橘葉圖片
【藥材名稱】
中文名:枸橘葉
拼音:Gōu Jú Yè
英文名:Leaf of Trifoliate-orange
枸橘葉的別名:臭橘葉
【藥材基源】
枸橘葉為蕓香科植物枸橘的葉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
枸橘葉味辛;溫。歸肺;胃;大腸經(jīng)。
【用法用量】
內服:煎湯,2~5錢;或炒研作散劑。

枸橘葉圖片
【用藥禁忌】
1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血熱妄行、色紫濃厚、脈實便秘者禁用。
2.《本草從新》:癰疽潰后,諸瘡膿多,及陰虛火盛,俱不宜用。
【枸橘葉的功效與作用】
中醫(yī)認為枸橘葉具有理氣止嘔,消腫散結的功效,主治噎膈,反胃,嘔吐,梅核氣,疝氣。
1.《茶譜》:嫩葉煎湯代茶,去風。
2.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:行氣,消結,止嘔。治噎膈反胃,嘔吐,口瘡。
【枸橘葉的圖片】

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
枸橘,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莖無毛;分枝多,小枝呈扁壓狀。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,長1-5cm,刺基部扁平。葉互生,三出復葉;
葉柄長1-3cm,寬2-5mm;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1.5-6cm,寬0.7-3cm,先端微凹或圓,基部楔形,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;
側生小葉較小,橢圓狀卵形,基部稍偏斜,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,具半透明油腺點。花白色,具短柄,單生或成對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,常先葉開放,有香氣;
萼片5,卵狀三角形,長5-6mm;花瓣5,倒卵狀匙形,長1.5-3cm,寬0.5-1.5cm;雄蕊8-20或更多,長短不等;
雌蕊1,子房近球形,密被短柔毛,6-8室,每室具數(shù)枚胚珠,花柱粗短,柱頭頭狀。

枸橘葉圖片
柑果球形,直徑2-5cm,熟時橙黃色,密被短柔毛,具很多油腺,芳香,柄粗短,宿存于枝上。種子多數(shù)。花期4-5月,果期7-10月。
【采收儲藏】
枸橘葉在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【生境分布】
枸橘葉多栽培于路旁、庭園作綠籬,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枸橘葉圖片
【性狀鑒別】
枸橘葉多為三出復葉,小葉片卷曲,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1.5-5cm,寬1-3cm,先瑞圓或微凹,基部楔形,稍不對稱,邊緣有波形鋸齒;
上面暗黃綠色,主脈被疏短柔毛,下面發(fā)黃綠色,對光透視有多數(shù)透明腺點;總葉柄長0.5-3cm,具翼,寬3-5mm。微革質而脆。有特異香氣,味辛辣、微苦。
【配伍應用】
1.治下痢膿血,后重:枸橘葉、萆Z,等分,炒存性,研,每茶調下二錢服。又治喉瘺,消腫導毒。(《綱目》)
2.治咽喉生瘡,層層如迭,不痛,日久有竅出臭氣,廢飲食:臭橘葉,煎湯連服。(《夏子益治奇疾方》)
網(wǎng)頁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!
中醫(yī)中藥網(wǎng)傳承中藥文化,提供中藥大全、中藥百科、中藥方劑、中藥飲片、中藥材價格、中藥材種植、中醫(yī)養(yǎng)生、中醫(yī)藥膳、中醫(yī)按摩、中醫(yī)方劑、中醫(yī)推拿、中醫(yī)針灸、中醫(yī)減肥等信息。
免責聲明:本站中藥百科、飲片、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(wǎng)絡摘錄,不能用作具體藥方,使用前請遵醫(yī)囑!本網(wǎng)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、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,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、真實。業(yè)務及友情鏈接:2871960833
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(wǎng)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(寧)-經(jīng)營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備案
62112202000069號 中醫(yī)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(wǎng)站地圖